欢迎访问十堰市建筑业协会官方网站 !

行业动态

当前位置:

主页 > 行业发展 > 行业动态 >

绿色转型全面推进 央地共建美丽中国

信息来源:十堰市建筑业协会 发布时间:2021-07-14 14:02 浏览量:164

  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.6%提升到23.04%,三江源国家公园、祁连山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陆续设立,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2.8万平方公里,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持续开展40余年,我国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“双增长”……从盼温饱到盼环保,从求生存到求生态,历经百年艰苦奋斗,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已发生质的飞跃。

  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国正在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到2035年,“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”“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”。近期,央地加快相关部署,通过发展绿色产业、推动循环经济,调整产业能源结构等方式,推动美丽中国蓝图加快实现。

  生态环境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

  曾经,因为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等问题,贵州陷入生态破坏—经济贫困—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。十八大以来,贵州建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,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按照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,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
  12日举行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披露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贵州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,达到61.5%,现在的贵州,923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
  贵州的变化只是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。回望建党百年,从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,到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,再到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。

  在法制法规顶层设计方面,我国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,构筑起生态文明制度的“四梁八柱”。1978年“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,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”写入宪法;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法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颁布。进入新时代,我国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、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。今年3月1日,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,这是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。黄河保护立法也已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计划。

  在扎紧制度藩篱的同时,发展方式、生活方式也在加快绿色转型脚步。近年来,我国持续加大化解钢铁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,至2019年年底,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.1%,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%至45%的目标。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,“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”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

  “中国在平衡发展和保护之间做出了表率。”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表示,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将环境保护纳入整体布局,在明确“五位一体”的发展过程后,更是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思想深深纳入生产和发展的各个方面。

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

  面向未来乘势而上,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为第二个百年开局做出规划,并对未来5年和15年我国生态环境发展谋篇定策。纲要专门用一个篇章阐释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,构建生态文明体系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美丽中国。

  同时,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3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,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,包括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、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、严密防控环境风险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、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等。

  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在‘全面’,意味着范围更广、程度更深、力度更大,对促进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,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。

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,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对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,应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推进资源总量管理与科学配置,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。

  央地合力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

  业内人士指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。因此,加快产业、能源结构调整,谋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成为关键词。

  7月7日,发改委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循环经济发展规划》,其中提出到2025年,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,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,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,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。此前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》也提出,2035年,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,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,重点行业、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  地方层面也已加快部署产业能源结构调整。贵州定下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“十四五”目标,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超50%。浙江省发布《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提出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大力发展风电、光伏,实施“风光倍增计划”,到2025年底,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,装机占比达到36%以上。

  尽管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前景向好,但专家也表示,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、负重前行的关键期。对此,董战峰建议,一方面应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深入推进生态补偿,探索实施高效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生态产业组合开发模式,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。另一方面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“牛鼻子”,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,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